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学术年会

2016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2016年11月18日至19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在京成功举办。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原外经贸部石广生部长和原外经贸部沈觉人副部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裴长洪所长,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张燕生秘书长,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研究员等。

 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首席专家李小牧教授,吉林大学日语学院院长周逸夫教授等各位专家,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兼职副会长林桂军、李铁、姚望、俞丹桦,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兄弟国际贸易学会、各高校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界的同仁。《2016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文获奖者等共190余人参加本届年会。本届年会按照合作惯例,邀请韩国国际贸易学会代表参加下午文化贸易论坛。

18日的理事会由刘明国常务副秘书长主持,各位理事和全体会员代表听取了王俊文会长作的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报告,同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增补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理事。年会上,刘宝荣副会长向各位理事、会员代表介绍了本届年会的筹备情况,并简要总结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自1987年至今历年所举办的《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文三十周年的情况及出版征文三十周年纪念册“笔耕不辍,建言献策”的工作。

 19日上午举行了以“重振贸易与投资—构建开放型中国经济”的主论坛,主论坛由学会副会长刘宝荣主持。主论坛之前的开幕式上,王俊文会长致辞后举行了2016年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的征文颁奖仪式。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发表简短的讲话,对学会征文活动坚持三十周年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对学会学者们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主论坛上,原外经贸部副部长沈觉人作了关于“十三五”外贸发展的几点思考的发言。沈部长回顾了“十二五”时期外经贸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阐述了“十三五”外经贸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机遇;提出了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我们需要努力做好的十项工作。

 裴长洪所长就“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作了发言,他用大量的数据叙述了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事实,同时他以经济学家的观点论述了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例如民间投资乏力,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比例过高,金融被房地产绑架等,并指出要使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必须依靠供给侧改革等。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张燕生,秘书长就“主动适应外经贸新形势”作了发言。他全面阐述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即世界经济面临长期低迷,全球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竞争等,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贸过去发展成功的模式已不能适用。他讲述了为什么现在逆全球化思潮会抬头,因为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中遗忘了创新、公平与治理,全球化的发展应该有新的模式—包容性增长。他谈到美国大选后的新形势,提出了主动适应外贸新形势下加速进行供给侧改革及以创新等提高实体竞争力,发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等。

 商务部政研室孙中和副主任就“我国外贸强国战略”作了演讲,他着重从外贸规模、质量、竞争力等各方面论述了外贸强国的标准。我们与外贸强国的差距表现在中低端供给能力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弱,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抢占市场能力强,创新能力弱等7强7弱方面,并重点讲述了我们应努力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全球视野改变过去粗放经营观念,加强金融支持等,奋发图强,使我国从外贸大国建设成为贸易强国。

 曹红辉研究员就“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对我国外贸及投资的影响”做了发言。他讲述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原因,谈到我们要尽快完善汇率制度改革从资本外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全球化应建立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等大家非常关心的金融问题,讲解了SDR对我们外经贸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上午几位专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反响极其热烈。下午13:30开始继续进行“文化贸易理论探索及实践创新”的分论坛。

 分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兼职副会长,图们江分会会长李铁会长主持,会上有七位演讲人。包括远道而来的韩国国际贸易学会秘书长及韩国国际贸易学会李炳文教授,就文化贸易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及中韩文化贸易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作了精彩发言。最后,李铁局长进行了文化贸易总结;林桂军副校长,进行了大会总结。他们在总结中既给与会者讲述了每位演讲人发言的主要观点,也提出了要各位学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016年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二0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5号楼一层
    邮 编:100710
    电 话:64516967/64516969
    传 真:64516968